EN
首页 / 中文 / 文史资讯 / 文史纪要

论坛纪要 | 传统中国国家汲取能力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21.11.26

微信图片_20221028214343.jpg


2021年11月26日晚,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文史研究院顺利举办研究生跨学科人文论坛第3讲。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渠成做了题为《传统中国国家汲取能力的发展——围绕唐宋之际盐法改革的考察》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林展副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晨老师担任评议嘉宾,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雷天月主持论坛。线上线下共100多位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


微信图片_20221028214357.jpg

 

报告内容

首先,张渠成梳理了相关研究的经典文献,分享了阶级分析、唐宋变革论、国家建构等几种探讨中国古代国家汲取能力变迁的范式,并介绍了斯波义信、宫泽知之、万志英、刘志伟、陈明光等学者的相关观点及其对唐宋之际“军事——财政”国家发展的研究贡献。此外,他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迈克尔·曼对社会权力网络和国家自主性的探讨,引介了“弥散性权力”、“专制性权力”、“基础性权力”等重要概念。最后,他简要介绍了从先秦到晚清食盐专卖在传统中国国家财政中的独特地位,简要划分了国家专卖的阶段和类型,为后续讨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继而,张渠成比较详尽地梳理了从中唐到北宋时期的几次重要盐政改革,特别突出了大幅度调整政府与市场合作关系的刘晏改革,以及以“盐钞法”平衡政府汲取效率需求和安全管制需求的范祥改革。此外,他也对“市场化”单向度的“历史目的论”保持较为审慎的态度,介绍了唐宋之际盐法改革过程中国家不断调整与市场关系的制度反复,如第五琦的盐法改革、张平叔与韩愈关于通商与官卖的辩论、五代军事化管制的、北宋直接专营与间接专营的制度竞争等历史背景。在他看来,传统中国的食盐专营制度不仅关乎制度本身,而且还是中央政府应对地缘政治困局和社会关系新局面而进行的财政大调整中的重要措施,与这一时期政府财政改革的其他重要方面,如漕运、税制、货币流通、借贷、基础设施建设、战争购买等问题产生互动。在这一实物、货币、力役交织的网络上,食盐专营是通过行政强制还是市场流通的方式来推进的问题,成为中央政府处理与地方政府和商人关系的重要抓手。唐宋之际的食盐专营改革,尽管在具体制度传承上有所损益,但其制度设计的核心精神仍得以留存。不仅清代在处理盐法条例、盐政措施、盐利纠纷时,借鉴了唐宋之际的盐法改革;直至当下,食盐专卖的制度精神也依然影响深远。

最后,张渠成总结了食盐专卖折射出的传统中国汲取模式变化,阐释了这一时期盐法变革背后所体现的传统中国复杂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报告人基于中国历史经验,反思了迈克尔·曼的基础性权力概念、查尔斯·梯利的国家建构理论;同时基于政治学理论和东西方财政史的比较,探讨了刘志伟老师的“贡赋经济”概念以及宫泽知之的“军事财政说”。


微信图片_20221028214415.jpg


林展老师和黄晨老师分别从经济史研究和政治科学研究的学科背景出发展开评议。

林展老师认为,本次报告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有生动翔实的历史案例。在此二者的基础上,政治学前沿理论与中国历史经验展开了有效对话。迈克尔·曼核心理论概念认为传统中国属于专制性权力高而基础性权力低的古典帝国,而作者在对历史案例进行梳理和比较后发现,至少在唐宋之际,中国的基础性权力可能已经有了比较重要的发展。国家试图在发展基础性权力的过程中保持自主,通过和商人、地方精英合作,为基层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这一结论成功地对迈克尔·曼的理论提出挑战。

此外,林老师指出,这种将社会科学理论与中国历史经验相互勘合的努力是值得提倡的。在历史学研究中,西方社会科学理论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历史常常备受争议,只有多加尝试,才能回答这一问题。如果理论能够解释中国历史,那么将获得广土众民的中国案例的强大支持;如果理论解释不通,甚至与中国历史经验截然不同,那么理论自身的不足就会显现,这也为理论创新带来契机。

林老师还建议,在将社会科学概念应用于历史时,要注意厘清概念的原生背景与应用场景。要关注各位学者对核心概念的多角度解释,考察在统治者发展汲取能力的过程中基层民众的不同反响,从而对理论进行更为严格和多元的检验,最终更好地回答“社会科学在何种意义上提升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的问题。


黄晨老师认为,在与社会科学理论对话时能全面精确地利用史料来进行合乎逻辑的规范研究,是发展政治学和历史学跨学科交流研究的基本要求。他从问题选取、文献对话、方法选择、案例选择四个方面对研究提出建议。

在问题设计上,他认为报告回答了三个问题:第一是唐宋之际中国的国家汲取能力是高是低的评估问题;第二是唐宋之际中国的国家汲取模式实际如何的概念化问题;第三是在唐宋之际的盐政改革中,决策者、基层政府、商人在各个时段如何互动的过程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属于因果性问题,有的则是描述性问题。研究者不仅需要判断中央政府的基础性权力是否获得了发展,而且还要进一步通过比较找寻发展的原因。在文献回顾和理论对话上,黄老师提出应当更好地区分对话层次。如果研究者既想对话传统中国国家构建的大理论,又要对话中古时期“军事——财政”国家发展的小理论,可以尝试“从大到小”的方式展开对话,以大理论的沟通提升研究议题的前沿性和经典性,以小理论的对话聚焦讨论,从而使研究更加全面。在方法选择上,黄老师指出定量和定性是政治学研究的两大主要方法。若要判断传统中国基础性权力的发展趋势,需要使用量化方法对更长时段进行全局性检验;若要挖掘大趋势背后的因果,则需使用定性方法来展现改革中各方的考量和博弈。只有将两种方法融会贯通,才能既确认现象,又探明因果,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在案例选择上,黄老师希望后续研究能深入展现五代时期不同地方政权的国家建构尝试,关注各个王朝初期和中期、一统与分裂时期的汲取模式有何异同。最后,黄晨老师鼓励青年学者充分利用社会科学理论,沿着正确的研究路径,规范研究中国历史,挖掘对于中国治理经验和世界社会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命题。


 

微信图片_20221028214430.jpg

报告与交流环节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通过会议连线围绕两宋的货币流通,北宋盐钞与货币的关系,传统中国国家建构的理论对话,唐宋食盐专营对明清食盐专营政策的影响等问题同报告人进行了深入研讨。

 

纪要撰写:张渠成 李翔宇 刘金玲

海报设计:褚可桦

照片拍摄:王艺璇

执行主编:雷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