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 中文 / 文史资讯 / 文史纪要

“海外杰出中国史家讲座”系列讲座第八讲| 巴斯蒂:晚清民国时期的在华欧洲汉学实践

发布时间: 2019.09.23

1.jpg

2019年9月23日下午,中华文史研究院“海外杰出中国史家”第八讲在人文楼420会议室举行,主题为“晚清民国时期的在华欧洲汉学实践”。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荣誉高级研究员巴斯蒂(Marianne Bastid-Bruguière)主讲。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黄兴涛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姜守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刘贤共同参加讨论。

巴斯蒂先生是法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著名学者,欧洲汉学会会员,《中国研究》、《近代中国》、《中国季刊》和《远东丛刊》编委,著有《社会变化的潮流》、《清末社会变革(1873—1911)》等。

 2.jpg

不同于以往对欧洲汉学发展的概括性叙述,巴斯蒂先生在讲座中重点考察了欧洲人在中国的工作对欧洲汉学的影响。早期,在华天主教耶稣会士为欧洲汉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晚清以来,欧洲汉学的发展又可被划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第二阶段,19世纪80年代至一战;第三阶段,一战以后。除了传教士外,外交官、翻译家群体与各类新成立机构也对欧洲汉学的发展作出了相当的贡献。针对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机构与主要成绩,巴斯蒂先生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3.jpg

交流环节,姜守诚教授针对欧洲道教研究情况,刘贤教授针对日本的东亚同文书院的情况同巴斯蒂先生进行讨论。

(供稿:薛梦缘)